【埋儿奉母词语意思】“埋儿奉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孝道与牺牲的故事。这个成语在现代常被用来形容为了供养或照顾母亲而做出极端牺牲的行为,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带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不要盲目效仿。
一、词语解释
“埋儿奉母”字面意思是“埋葬儿子以奉养母亲”。其典故源于东汉时期一位名叫郭巨的人,他因家境贫寒,担心无法同时供养妻子和年迈的母亲,便决定将儿子埋掉,以节省粮食供母亲食用。虽然这一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孝”的表现,但后世对此多有争议,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甚至违背了人性。
二、词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列女传》 |
字面意思 | 埋葬儿子以奉养母亲 |
引申义 | 表达对母亲的孝顺,但强调牺牲的极端性 |
情感色彩 | 复杂,既有孝道的赞美,也有对行为方式的批评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讽刺或警示,不提倡盲目模仿 |
文化背景 | 古代儒家孝道思想的体现 |
三、历史背景与评价
“埋儿奉母”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郭巨妻》。原文记载:“郭巨,字文举,少孤,家贫,母病,妻生一子,欲弃之。……遂埋之。”这则故事在古代被视为“孝行”的典范,甚至被朝廷表彰,成为孝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社会对生命价值和家庭伦理的重新审视,人们对“埋儿奉母”这一行为的评价逐渐趋于理性。许多人认为,孝道不应建立在伤害他人(包括子女)的基础上,真正的孝应当是在合理范围内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
四、现实启示
1. 孝道应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孝顺父母是美德,但不应以牺牲其他人的生命为代价。
2. 孝道需结合实际情况:面对困难时,应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而非采取极端手段。
3. 传统文化需辩证看待:许多传统故事虽有教育意义,但也需结合现代价值观进行反思。
五、总结
“埋儿奉母”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与追求,同时也引发了对道德底线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在今天,我们更应倡导一种理性、健康、可持续的孝道观,避免因片面理解而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