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颜渊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礼、君子之道等方面的对话。本篇内容多围绕“仁”展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一、
《颜渊篇》共24章,内容涉及孔子对“仁”的解释、对弟子的教导以及一些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讨论。其中,“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言广为流传,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本篇重点在于阐述“仁”的内涵与实践方式,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倡导以德治国、以礼待人。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一旦能够做到克制自己,恢复礼制,那么天下人都会归向仁道。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实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您的话去做。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统治者。”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子贡说:“如果必须去掉一项,这三者中先去哪一项?” |
曰:“去兵。” | 孔子说:“去掉军备。”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子贡又问:“如果再不得不去掉一项,这两项中先去哪一项?” |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但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立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护他人。” |
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问智。孔子说:“了解人。” |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 子张问如何提升道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和诚信为主导,追随正义,这就是提升道德。”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善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小人则相反。”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孔子说:“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就不应接受。”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有德之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身。”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外表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结党营私。”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一起谋划大事。” |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三、总结
《颜渊篇》是《论语》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仁”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要求。文中不仅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约束与外在的礼仪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该篇还涉及了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全面性与现实指导意义。其语言简洁有力,观点鲜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