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意思介绍】“鞠躬尽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臣不胜犬马之心,谨遣子男(马)严奉书,愿得一见。臣虽死,亦无恨。”后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来形容一个人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或事业奉献一生,直至生命结束。
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默默付出的英雄人物。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品德的高度赞扬,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忠诚与责任的价值观。
鞠躬尽瘁意思详解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字面意思 | “鞠躬”指弯腰行礼,“尽瘁”指竭尽心力;合起来表示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
引申义 | 形容人尽心尽力地工作或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表彰他人或自我激励,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近义词 | 全心全意、尽职尽责、鞠躬尽力 |
反义词 | 悠闲自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
常见搭配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报效祖国” |
成语应用举例
- 历史人物: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代表,他辅佐刘备、刘禅,多次北伐,最终病逝五丈原,被后人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 现代人物:许多科学家、医生、教师等职业群体,常常被赞誉为“鞠躬尽瘁”的践行者。
- 文学作品:在小说、影视剧或诗歌中,常用来刻画角色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
总结
“鞠躬尽瘁”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传递出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责任的担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